在陕西西南角的宁强县广坪镇大茅坪村,有一个相传是二郎神习武之地,山高林密,云雾缭绕,二郎神在此修炼戟劈脚踢,把一座大山扒拉的乱七八糟,故取名乱山子。1918年2月,谭清林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极为偏僻、贫瘠、荒凉的小山村里,长大后他成了一名红军战士,曾给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当过警卫员,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谭清林15岁(1933年)那年,因父母还不清欠下地主的债,父亲被迫带上全家流浪到甘肃文县、碧口一带,以帮工、为地主放牛度日。1934年2月徐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红四方面军到了甘肃碧口,谭母见红军对穷苦老百姓好,斗地主、分田地,把没收的地主粮食分给穷苦人,还帮老百姓治病、种地,是咱穷人的队伍。红军转移时,谭母含着泪水说:“孩子去吧,红军待我们穷人好,去了兴许还能活下去,不去咋对得住人家呀”!年方16的谭情林就这样当上了红军。
谭情林入伍后,起初在红四军九十一师特务连和师政治部当红小鬼,8月开始过雪山草地,机灵活泼的他当上了“打旗兵”,进入长途行军的战斗生活。他在部队表现积极,机灵勇敢,17岁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10月,因张国焘的分裂错误,导致他所在的第五军团在一次战役中几乎损失殆尽,他虽负了重伤但幸运的是活下来了。伤癒后,他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八团二营五连当战士。在另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五连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小山包上,谭清林又一次突围成功,而其余的战友却不知生死,全然失去了联系。他们集结了原部队跑散的十几个同志,成立了一个游击小分队,和敌人迂回周旋,继续战斗。在寻找红军部队的途中,碰上敌人的骑兵部队,再次被敌人冲散,只剩下他和另一战友,他俩相依为命、相互搀扶,拼命地寻找红军部队。不知走了多少天,走到一个叫甘口的地方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抓住了,把他俩关进了凉州监狱,又挨打又不给饭吃,成天严询拷问,但他们始终咬定是出来逃难的,其它什么都不知道。关了一段时间,敌人见从他们口中得不到什么情况,便打开牢门叫他们“滚蛋”。他们俩走出监狱就隐姓埋名,一边讨饭一边寻找红军部队的足迹。经过半年多时间,终于找到了第十八集团军驻兰州办事处,首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随即安排给他们调养,让他们好好休息。调养、休息了一段时间,谭清林主动向组织请战,1936年的10月被组织安排转送到延安。
谭清林到延安后,被安排到军委总政治部通讯连当通讯员,1937年6月至1940年7月调警卫排当警卫员,先后在军委总政治部、北路军西安办事处、八路军总队办事处、新四军后方留守处、新四军李先念支队司令部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等单位从军,在军委总政治部当警卫时曾给毛主席、刘少奇、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当警卫员。由于长时间脱离党组织,经组织审查,谭清林于1940年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选送到新四军江北干校学习了半年,结业后调新四军一纵三旅八团三营八连任排长,一年后升任副连长,1946年10月升任连长, 1947年2月在华东军大学习结业后,先后任副营长、营长等职。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过江南摩山战役、山东南麻战役和鲁南战役,他总是拼杀在前,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屡立战功。解放后,调任安徽省霍邱县人武部部长、兵役局局长。
1964年离职休养,经组织批准谭老红军回到阔别30余年的故乡宁强县广坪公社大茅坪探亲,与哥哥、姐姐等亲人团聚,在当地为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讲红军故事,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传统教育。2003年11月谭清林同志在安徽合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谭清林从16岁参加红军,在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和水深火热的生活考验中,他对党忠诚,革命意志坚强,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顽强,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1957年授予“解放勋章”、“三级八一勋章”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按正师级对待,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共宁强县委党史研究室陈英文)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中共汉中党史网”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