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用革命遗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路径探索——基于汉中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调查分析
2023-04-27 14:52
来源: 市委党史研究室
打印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物质载体,革命遗址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阐述革命遗址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联系,以汉中市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利用革命遗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研究认为,革命遗址具有可循环利用、生动直观、现场感强的优点和不可移动、分布零散、片段浅表的缺点,通过保护开发、研究阐释、创新转化、建立机制,着力增强可持续性和实现深刻化、数字化、制度化这四条路径扬长避短,可更好地发挥其在助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革命遗址;党史学习教育;路径探索

一、革命遗址与党史学习教育:生动教材与价值彰显

革命遗址,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留下的不可移动的物质载体。部分革命遗址被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在形式上,主要包括反映党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会址、战斗遗址和重大工程,党的领袖和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陵墓,以及关于某一重大历史题材和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等。在时间跨度上,主要包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也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遗址[1]

党史学习教育,是指一个政党用自己或其他政党的历史教育党员,从而增强党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适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在回望自己的路、对比他人的路、眺望未来的路之后增强对党的政治、道路和情感认同,从而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坚定理想信仰、凝聚奋斗力量。100多年来,我们党曾多次开展过党史学习教育。其中,规模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在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的延安整风运动中,第二次是在建党30周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1年,第三次是在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特别是最近一次大规模的党史学习教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和推动下,使全党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经受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实现空前团结和统一,达到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

革命遗址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蕴含着信念如磐、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反映了党与敌人斗争、与自然斗争、进行自我革命的高超艺术和不屈精神。它既是党员群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教育和经济价值党史学习教育将革命遗址用起来,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道理,将党的历史唤醒,使其更容易走入党员群众的视野,从而让革命遗址的珍贵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二、一个典型案例:汉中市对革命遗址的开发式保护和循环发展

汉中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出一条“革命遗址+干部教育培训+青少年研学实践+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红色循环”发展之路,得到多方认可,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一)汉中市革命文化资源

位于中国版图地理中心的陕西省汉中市,既是绿色氧吧,又是红色沃土。中国共产党领导汉中人民前赴后继、开拓奋进,创造了特色鲜明的革命文化,留下了丰厚独特的历史遗产。

1.汉中革命历史悠久。五四运动前后,一批汉中有志青年奔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求学,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种带回家乡。1923年春,刘秉钧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位汉中籍共产党员。大革命时期,汉中是陕南党组织的发源地。1927年春,陕南第一个党小组——中共大安小组在汉水源头宁强县诞生,点燃了陕南革命的星星之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汉中是全国13块主要革命根据地中川陕、鄂豫陕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是不多见的。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九军和红七十四师等5支红军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汉中是红四方面军西征的落脚点、南下的出发点,也是长征的重要中转站,全国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中就有两支途经此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汉中是支撑抗战的后方军事、教育、文化、经济重镇,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续中华民族文脉、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汉中是中原、西北、西南三个战场的重要协作区,成为解放大西南的重要通道。

2.汉中革命英雄辈出。八七会议后,汉中南郑籍共产党员何挺颖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参与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后又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他指挥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作词《西江月·井冈山》以旌其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程子华、吴焕先、刘华清、许世友、陈先瑞、刘瑞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汉中留下了光辉足迹,汉中本土走出了陈锦章、余洪远、符先辉、陈家贵、杜瑜华等革命英雄。抗美援朝战争中,汉中勉县籍志愿军副排长杨育才带领12名战士奇袭南朝鲜王牌军“白虎团”团部大获全胜,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和朝鲜民主共和国英雄称号。作为1964年问世的京剧《奇袭白虎团》主人公“严伟才”的原型,杨育才的英雄事迹影响深远,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人。解放战争时期,汉中洋县籍战士张富清战功赫赫。新中国建立后,他志愿去湖北省偏远的山区来凤县工作,在此深藏功名几十年,却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019年,老英雄张富清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3.汉中革命文化独特。中国革命史上鲜为人知的“汉中密约”在这里达成,川陕之间的红色交通线在这里开辟,对于巩固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意义重大。陕南党小组创始人陈锦章带领全家三代11口踏上长征路,最终仅妹妹陈贞仁一人胜利到达陕北,这种义无反顾、彻底奉献的革命壮举让人感动、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汉中革命文化类型多样、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既有数量众多的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石刻标语、革命文物等物化资源,又有生动丰富的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红色典籍等非物化资源。全市共有革命遗址遗迹166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42处,革命领导人故(旧)居15处,革命烈士墓13处,纪念设施10处,其他86处,世代传唱着《十送红军》等饱含深情的红色歌谣。

(二)汉中市保护利用革命遗址的主要做法

2015年以来,汉中市按照提出来、展出来、用起来“三步走”思路,持之以恒推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使党的革命精神在助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局中得以传承和光大。

1.把保护思路提出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建设长征主题文化公园等战略机遇,提出了“保护开发并重、红古绿相融合、彰显汉中特色、各县区全覆盖”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思路。市委党史研究室多次向市人代会、市政协会议提交关于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工作的建议、提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旅局等部门的支持。在全面普查登记、摸清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市上成立由史志、档案、文物专家组成的认定委员会,对全市革命遗址进行审核认定并建立了资源基础数据库。市委、市政府将革命遗址保护开发纳入城镇化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立红色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整体保护框架,使党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保护和循环利用。

2.把党的历史展出来。市委采取“党史研究室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县区抓好落实”的机制来推进全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党史研究室与发改、文旅、退役军人事务、建规、国土、生态环保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大力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组织文物、党史专家筛选何挺颖烈士故居、长征一家人主题陈列室、红四方面军小河口会议会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政治部)华阳旧址等15处革命遗址列入首批保护开发计划,采取市级拨付一点、党费补助一点、县区配套一点的方式,整合筹措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进行维修和布展,已全部建成并对外开放。

3.把革命遗址用起来。在服务干部教育培训和青少年研学实践方面,出台市级党史教育基地评选办法,实行五年一评审动态管理,授牌了13处市级党史教育基地,创建了10处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同时,组织、党校、党史、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等单位携手打造全市党性教育基地联盟,系统解决了教材、师资、课程、机制等问题。依托现有可利用的革命遗址和党史纪念场馆,开发了1—10天行程不同的现场教学、研学套餐,设计了“感悟初心、坚定信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增强纪律规矩意识”“艰苦奋斗、克难创新”“学习英雄、担当奉献”等7条教学、研学线路。2018年以来,累计接待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各界群众前往瞻仰学习130多万人次,有效发挥了党史育人铸魂作用。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通过革命遗址保护项目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向社会免费开放,既改善农村交通人居条件又丰富群众生活。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文旅与党史部门携手开发11条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红、古、绿”元素相融合,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9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0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

三、利用革命遗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路径

2021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22年开始进入常态化。革命遗址,作为承载我们党伟大革命历史和伟大斗争精神的重要介质,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种宝贵资源,革命遗址一方面具有可循环利用、生动直观、现场感强等优势,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可移动、分布零散、片段浅表等不足。如何扬长避短,探索革命遗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有效路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保护开发、研究阐释、创新转化、建立机制,着力增强革命遗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可持续性,不断实现深刻化、数字化、制度化四条路径将有利于革命遗址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中重要价值的充分彰显。

(一)保护开发,着力增强革命遗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可持续性。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以革命遗址为主要代表的有形遗产是身躯,而蕴含其中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是灵魂。实践中,应当坚持有形和无形相结合,既注重对有形遗产的保护,又注重对无形遗产的深入挖掘、展示和传播,使革命遗址红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建议设区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结合实际制定关于加强革命遗址系统保护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地方党委、政府在开展革命遗址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名录数据库,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红色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工作中,应当坚持“一盘棋”思想,将革命遗址保护纳入市县城镇化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总规划,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建立革命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整体保护框架,为实现革命遗址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建立保障机制。在保护、修缮和建设方面,对所有革命遗址进行细分,明确哪些需要抢救修复、哪些需要整理开发,分清轻重缓急、分类分批实施,形成“保用融合、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

(二)研究阐释,着力实现革命遗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深刻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动因是继承注重历史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仰、继往开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3]。然而,没有总结提炼和研究阐释,普通大众就难以了解革命遗址所反映的真实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人物的生平,党员干部也很难领会蕴含其中的革命道理和精神实质,灵魂就不会有明显触动。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革命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与阐释。实践中,党史、党校、档案、社科院、高校等应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理念,充分挖掘和阐释革命遗址所承载的政治、教育、艺术等多重内涵,用通俗的语言讲好遗址背后的生动故事,用精炼的语言讲透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遗址管理机构应当把握好展陈和讲解两个关键环节,既全面展现“红色乡愁”,又彰显革命精神新的时代特征。只有不断深入研究阐释并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大众三类主要人群实施分众化的传播讲解,努力将革命故事讲得生动感人,将革命精神讲得深入透彻,将革命历史讲得完整真实,才能赋予革命遗址以强大生命力,从而让党员群众留得住、受教育,并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坚定理想信念、升华思想境界。

(三)创新转化,着力实现革命遗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新媒体高度依赖。新媒体的助力,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提高了时效性、突破了时空限制,从而使党史学习教育更易入脑入心[4]。因此,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坚持创新思维、加快形态转化,努力实现革命遗址、革命历史、革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建立革命遗址数字展馆,利用AR、VR、H5等新技术手段,依托革命遗址拍摄专题片、纪录片、微视频,积极打造党史微课堂,开展网上庆祝纪念、学术研讨、烈士祭奠等活动。依托新媒体,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拓宽革命遗址宣传渠道,汇聚革命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为持续生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四)建立机制,着力实现革命遗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制度化。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关键是完善制度、构建机制。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共产党章程》的部分内容作出修改,将学习党的历史写入党员必须履行的第一条义务。这就从党内最高法规层面为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提供了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5]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当积极创建并及时公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名录,从三个层面出发建立长效机制。在教育教学层面:针对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应积极开发革命遗址现场教学课程,规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主题党日+活动每年必须有一定次数的革命遗址瞻仰学习;针对青少年研学实践,应精心开发革命传统类研学实践套餐,规定大中小学生和各级团组织每年必须开展一定次数的革命传统类研学实践活动。在体验互动层面:应结合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年轻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中选拔培养一定数量的义务讲解员到革命遗址开展讲解服务;深入挖掘展示革命文化,通过排演革命文艺节目、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开展情景教学等方式,使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在现场互动和参与中增强体验感、认同感。在大众党史学习教育层面:应坚持寓教于乐,依托革命遗址精心打造红色旅游景区、设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使群众在革命遗址参观旅游中接受熏陶;积极开发红色文创产品,设计沉浸式文旅活动项目,使群众在行、购、游、娱中接受党史教育。

注 释

[1]《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的通知》,2019年。

[2]习近平:《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中国老区建设》,2021年第5期。

[3]王锐、李红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价值意蕴、历史经验和制度构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6期。

[4]亓利、尚婷:《探索新媒体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活化形式》,《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1期。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作者: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综合科科长  张海军


主办单位:中共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汉中市民主街44号市委办公楼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   汉中网安:61230001  

网站地图

Email:hzdsban@163.com

中共汉中党史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中共汉中党史网”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